德國:歐洲經濟驅動力

德國是歐洲的商業中心。依國內生產總值來看,他是歐洲最大和世界第四大的經濟體。「德國製造」的標籤代表著高品質與創新。了解更多資訊!

Key Facts

優勢

2015 年德國國內生產毛額 (GDP) 以國際匯率居於世界第四大經濟體,總額超過3.3萬億美元。總就業人數同時創下兩德統一後的新紀錄,強大的國內需求和穩定就業市場,是德國2015年經濟成長的原動力。德國是歐洲第一大工業國家,工業產品以品質精良、技術領先而享譽全球,亦居於歐洲五大汽車生產國之首位。德國憑藉著高素 質勞動力、一流基礎設施、龐大資本存量、高清廉度,以及強大的創新能力,吸引各國企業龍頭進駐,其中有26家企業名列全球500大。

歐洲中心

德國位於歐洲中心,北鄰北海、丹麥及波羅的海,東鄰波蘭及捷克,南鄰奧地利及瑞士,西鄰法國、荷蘭、比利時和盧森堡。德國乃歐洲最大的經濟體,亦擁有歐洲最大市場。

公共基礎建設

德國擁有密集且現代化的交通建設。重要機場、港口及阡陌縱橫的道路及鐵路網組成了完善的交通網。德國漢堡港乃歐洲第二大港,享有「德國通往世界的大門」的名聲。法蘭克福機場則為主要的國際機場及歐洲交通樞紐。德國擁有總長度排名全球第三的公路網,以及縮短交通時間的高速火車(ICE),提供旅客更加便捷的旅程。德國許多城市均擁有捷運系統及完善的大眾交通設施。另外,德國的通訊網絡及高速網在全國都極為發達。

申根協定及歐元區

德國自1985年起加入申根協議;申根公約的目的在於廢除公約國家之間的內部疆界,並建立單一對外的邊境管制,使旅客可自由進出申根地區,自由往來。另外,截至目前28歐盟成員國有18個國家使用歐元,使用共同單一貨幣的效益可減少雙邊貿易匯兌風險。

創新

德國因充滿活力及創新力而響名國際,根據歐盟所公佈的2013年歐洲創新指標報告(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 2013)指出:德國為創新領導國之一,在歐盟排名第二。2013年歐洲專利局顯示,德國申請專利數量排名歐洲第一,更加突顯德國企業的強大創新能力。此外,德國聯邦政府每年編列數十億歐元支持研究開發,並成為歐洲排名第一的研究國家。2016全球創新能力指數排名德國位居第10名。許多國際重要的研究機構如德國研究基金會(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)、弗勞恩霍夫爾協會(Fraunhofer Gesellschaft)、萊布尼茲科學協會(Leibniz Association)及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協會(Max Planck Society)等皆設於德國。

國際組織

德國為下列國際組織的會員國:歐盟(EU)、聯合國(UN)、世界貿易組織(WTO)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(NATO)、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(NATO)、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(OSCE)、歐洲委員會(CoE)、國際貨幣基金(IMF)、八大工業國組織(G8)及二十大工業國組織(G20)。2002年德國正式採用歐元,目前共有18個歐盟國家使用歐元。

國際排名

2015 年德國在世界經濟論壇(WEF)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穩居第4位。「瑞士國際洛桑管理學院」(IMD)所發布的「2015年世界競爭力」 (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)報告書中整體競爭力排名第十。2015年度全球清廉指數報告(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 2013)中德國在177個國家中排名第十名。

商業展覽

德國每年舉辦眾多國際商展:如法蘭克福汽車配備零件展( Automechanika)、法蘭克福春季消費品展(Ambiente)、法蘭克福國際汽車展(International Automobile Exhibiton)及柏林的國際消費電子展(IFA)。德國其它重要的商展活動地點為科隆、紐倫堡及杜塞道夫。根據2013年國際會議協會(ICCA)所公佈的研究報告:德國舉辦商展活動次數在全球排名第二,首都柏林在城市排名中位居全球第五。

德國產業資訊

汽車工業

© pixabay

德國為歐洲最大汽車製造國,亦為全球汽車生產重要基地之一。自2005年起德國汽車製造商及供應商每年平均營業額超過3,000億歐元。綜觀2015 年,歐洲前五大生產國以德國為首,銷售量達348.7萬輛,較上年度成長約5.4%。除供應德國本土市場外,更為全球極為重要汽車出口國之一。此外,德國擁有經驗豐富的汽車工業技術人員,該國的雙軌教育提供以就職為導向之特定產業培訓,每年約有80,000名技術人員接受專業技術訓練。

全球著名的汽車製造廠商包括奧迪(Audi)、寶馬(BMW)、賓士(Mercedes- Benz)、福特(Ford)、通用(Opel)、威凱(Iveco)、曼(MAN)、尼奧普蘭(Neoplan)、保時捷(Porsche)及福斯 (VW)均選擇於德國設廠,其中以生產奧迪(Audi)、福斯(VW)、寶馬(BMW)、賓士(Mercedes-Benz)、福特(Ford)為大宗。

機械及設備製造業

© pixabay

德國擁有實力堅強的機械及設備製造業,其實力源自優良的傳統與技術、領先的研發、多元化的工業基礎、以及政府對該產業全力的支持。在國際間,德國機械及設備製造業領先他國居於國際市場首位,2015年由於美國和歐盟內部市場需求旺盛,機械設備出口額高達1550億歐元,較去年同期增長2.6%,除去價格增長因素,凈增長0.9%,締造了新的紀錄。

德國透過創新產品及一流的服務品質保障該產業在國際間的競爭力,目前有超過一百萬名高素質員工服務於6400多間機械設備製造公司。2015年,德國鑄造機械製造廠家的全球出口額達到1.57億歐元,較上年同期增長4%,為重要的供貨國之一。

環保科技

德國乃目前全球最大的資源回收科技市場,年營收高達600億歐元,目前德國在該產業出口排名世界首位,預計德國於2030年在環保技術上的銷售總額將達1兆歐元。2011年水資源永續科技全球市場佔額為24%,水資源與廢水回收科技出口額佔全球17%,資源回收科技出口佔全球17%。2013年資源回收技術營收為170億歐元,水資源永續科技則為530億歐元。德國聯邦政府期望在 2020之前停止使用垃圾填埋場處理市政垃圾,目前高達65%的廢棄物已被有效回收再利用,約有14%的工業原料來自回收廢物。

德國是訂定環保政策及法律的先鋒,如以下重要法案: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(Closed Substance Cycle and Waste Management Act)、電子設備指令(Electronic Device Act)、聯邦清水法(Federal Water Act)。歐洲與德國的永續策略,以及德國政府在環保技術及環境上的整體規劃,都將使德國成為一個工業及投資的優質據點,同時鞏固德國領先全球的綠色市場地位。

生物科技

德國是享譽全球的生物科技先鋒,也是多家生技企業的發源地,占全世界約8%,位居第四名。2015年德國生物技術產業總產值達到328億歐元,比2014年增長0.25%,創新高紀錄,此外,生技領域員工達3萬9千多人。共計726家企業投入該產業。德國生物科技產業涵蓋四個重要領域:醫學生物技術、工業生物技術、農業生物技術及服務供應商。 德國投入藥物研發不遺餘力,2015年投入一百億歐元於研究發展。德國最大的生物科技鎮集中在慕尼黑、柏林/布蘭登堡、科隆/杜塞道夫以及萊茵-內卡河三角洲(海德堡),新興的生物技術中心坐落於萊比錫/德勒斯登,該產業活躍的表現為「創新」一詞豎立了最佳典範。

醫療照護產業

© pixabay

德國擁有歐洲最大規模的醫療照護產業。全國醫療保健開銷逐年增加,自2013年醫療保健支出3149億歐元,較2012年上升4%。德國致力在研究和創新,2012年在歐洲專利局(EPO)註冊歐洲醫療技術專利申請總量 148,494件,德國佔18%,研發為促進德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之一,約有1200家醫療技術公司擁有龐大的研發設施,其研發支出佔總營業額的9%;醫療設備佔有市場在歐洲居於首位,排行世界第三名。德國擁有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全民醫療保健體系,2013年共有8080萬公民受益於醫療保險,約有 86.5%(6990萬)的公民投保公共保險,11%(890萬)的公民則受保於私人保險機構。

高齡化社會的趨勢是帶動醫療保健產業成長的主因,面臨高齡化社會,德國政府通過醫療改革政策協助醫療保健及管理等相關企業的發展。德國擁有眾多高技術人員服務於醫療照護產業,其中包括63萬名醫生及72萬名工程師、物理學家、數學家及藥劑師。

再生能源與資源產業

© pixabay

2000年德國開始實施「能源過渡計劃」,旨在擺脫對核電與化石燃料的依賴並改用再生能源,並將於2022年淘汰所有的核電廠,成為全球第一的再生能源國。而2016年5月德國創下一個驚人的瞬間紀錄,再生能源滿足 95% 全國用電。德國施行再生能源法,將再生能源收購價與全體電價成本間的價格差,直接轉移至人民身上。不過這幾年德國也出現用電量下滑,經濟成長率反升的狀況,連聯邦國會大廈、中央車站等都公共建築都積極改建為綠建築。不僅綠能成為機械、汽車後,成為德國的第三大產業,德國人民也普遍接受以高電價來換取能源轉型的現況。

據德國官方報告指出,2015年太陽能總電力產出估計為38.5TWh,相當於7.5%德國電力使用量,以整體再生能源技術來說,共提供38%德國電力使用量。和其他再生能源,如:風力發電、光伏發電、水力發電及生物質發電的總發電比例合計為32.5%,創下史上最高紀錄,超過了其他電源。較2014年的27.3%成長約5%。現階段德國正計畫在2025年前將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提高到40%至45%,並在2035年前將這一比例提高到55%至60%。

2024企業聯盟鑽石會員

2024企業聯盟白金會員